案例展示
联系我们

全屋整装为什么“跌落神坛”了?不解决这样一些问题终会被淘汰

发表时间: 2025-03-20 作者: VR样板间

  但是在我看来,能够站在消费的人角度上去维护用户权益,这种蹭热点的行为,或许是值得提倡的。比如一年一度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就很可以让我们“发声”。

  对于家居博主来说,这也是少有的可以“曝光”家装、家电乱象的好时机。所以,这一期【315家装专题】,它来了!

  1、包主材、包基材、包施工、包设计……基本上属于一站式服务,能让业主更省心;

  2、价格是固定的,大多数都是“一口价”(套餐价),感觉上让人放心是“0增项”;

  除了上面这3条原因之外,由于整装都是“模板式”设计施工,所以理论上装修过程中踩坑的概率会小很多。

  相比于清包、半包和全包,全屋整装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按理说这种装修方式,能获得业主的认可,甚至能够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淘汰半包和全包。但事实上,仔仔细细地观察一下周围装修的人会发现,曾经红极一时的全屋整装,如今越来越不受待见了。

  究其原因,下面4个硬伤才是核心,而不解决这样一些问题,全屋整装势必会跌落神坛。

  在之前分享家装案例的时候,就有不少网友留言直呼自己被全屋整装坑了。有一说一,全屋整装行业,里面的“坑”,比半包和全包要多。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力求少踩坑。

  整装公司,基本都是按“建筑面积”收费。以上面这家整装公司为例,560元/㎡,按照100㎡的住宅计算,整个装修下来连6万元都不到。

  细看一下列的施工项目,实际上都是再基础不过的硬装环节,以我多年的家居行业经验来看,图中列出的十几个项目,实施工程的成本不会超过4万元,装修出来的效果可想而知。

  如果想要更改其中一项,或者实际装修过程中有超出,哪怕是超出半米的台面,也会额外收费。

  早上工长给我打电话,说增项所有费用出来了,我一看明细差点吐血。加上一开始9.8万,水电5.1万,“增项6.9万”!单纯硬装环节就花了21万多了……

  在全屋整装的“价格”问题上,一定要多看几遍合同。无论是乳胶漆改色、门框加宽、台面超出还是局部拆改,都要在合同里写明白“收费标准”。全屋整装的报价当中,所有施工环节都要具体到“单位”。

  有不少人选择全屋整装后,在验收之前是看不到踩坑的。只有在入住一段时间以后,才会发现施工上的“不规范”。

  几乎每个地区都有不少装修公司打着“整装”的名义在宣传,实际上不乏一些小装修公司,单独外包施工,而以个体为单位的施工工人,在技术和经验上都缺乏规范,这就非常容易造成装修出现各种问题。

  装修不规范,排水口装的时候没给我堵上我也忽略了,我这个下水有个U型管防反臭,然后直接连接在主管道上,U型管的肚子里都是水泥沙子之类的,根本不渗水。

  其实上上面这位网友说的都是“小场面”,遇到小的整装公司哪怕铺瓷砖也会踩坑。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整装公司的时候,一定要问清楚对方的施工队伍是否为自己团队,并要求看看上百个施工项目的标准,最好可以直接去施工现场“探房”。

  整装装修,不管是主材还是辅材,都会在合同里注明相应品牌。虽然合同里写得明明白白,但是在真正装修的时候,“张冠李戴”的情况太常见了。

  我家定的全屋整装,当时设计师给我谈的时候就说木门是实木指接板的,结果后来去验收,找了搞装修的朋友过去看看,一敲就发现猫腻了。拆开封边后发现果真被骗了。

  当时特意看了合同,说五金插座、暗盒都用品牌的,我们也没关心。但是改水电去现场的时候,却发现工人在用什么不知名的暗盒。说到这里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建材“张冠李戴”的现象,不仅仅存在于整装公司中,即便是半包、全包,也会有类似的问题。这样一个时间段要想避免踩坑,除了在合同里严格要求写明品牌外,还要注明建材品牌更换的责任。特别是一些隐蔽工程用到的建材,更必须要格外注意(比如角阀也是典型的例子,劣质角阀断在墙体内的翻车情况太常见了)。

  特别是小型的整装公司,大多数都是“一锤子买卖”,装修验收完,就基本断了和业主的联系。

  虽然装修行业没有严格的标准,但是出了问题肯定是要解决的。根据我在第三方投诉反馈平台获得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装修与售后相关的投诉,每年多达几十万件。而这还仅仅是一家统计平台的数据。

  针对装修无售后的问题,避免踩坑最有效的办法是在签合同的时候进行“规避”。比如在合同中要明确给出售后质保的周期。类似于主材几年,五金几年及出现问题需要在多长时间内反馈跟进等等。

  当然了,假如慢慢的出现“无售后”的情况,除了和装修公司交涉之外,作为业主也应该及时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