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长春十大红色旅游景点红色沃土解锁英雄之城的热血密码!
在祖国广袤大地的东北版图上,长春宛如一颗闪耀的红星,散发着独特的光芒。这座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承载着无数英雄儿女的热血与梦想,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之城。
长春,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史上诸多关键节点。从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到解放战争的波澜壮阔,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先辈们的热血。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枢纽,它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战略作用,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立下了不朽功勋。
如今,当我们漫步在长春街头,依然可以感觉到那份浓厚的红色气息。古老的建筑、肃穆的纪念碑、详实的纪念馆,它们如同历史的灯塔,照亮我们探寻往昔的道路。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长春十大红色旅游景点,开启一场震撼心灵的热血之旅,去触摸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传承永不磨灭的红色基因。
作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长春电影制片厂承载着中国电影的光辉起点。自 1945 年创立以来,这里诞生了无数震撼心灵的佳作,开创了人民电影多片种的 “七个第一”。步入长影旧址博物馆,仿佛踏入时光隧道,能看到中国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中木偶的灵动模样,感受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的开创性画风,重温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的质朴与热血,领略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的知识力量,聆听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的经典配音,回顾第一部多集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记录下的烽火岁月,还有第一部长故事片《桥》展现的新中国建设者们的坚毅身影。
长影出品的经典影片更是数不胜数,《白毛女》里喜儿的悲惨遭遇与顽强抗争,控诉着旧社会的黑暗;《英雄儿女》中王成 “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的呐喊,点燃了无数人的爱国豪情;《上甘岭》那艰苦卓绝的坑道战斗,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这些影片不仅是艺术瑰宝,更是生动的历史教材,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勇前行。
如今,长影依旧散发着独特魅力。厂内的摄影棚、录音室等设施,向人们展示着电影制作的奥秘。你可以走进仿造的经典场景,亲身体验电影拍摄的乐趣;还能在音效制作间,感受声音为影片注入灵魂的神奇魔力。甚至有机会欣赏到精彩的沉浸式话剧表演,演员们精湛的演技,瞬间将观众带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之中,让人沉浸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久久难以忘怀。
与伪满皇宫相邻的东北沦陷史陈列馆,宛如一座历史的警钟,时刻敲响着那段沉痛岁月的警示之音。它坐落于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光复北路 5 号,自 2006 年 9 月 18 日落成起,便承载着铭记历史、启迪后人的重任。
这座专题展馆占地面积达 2.65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1.06 万平方米,建筑结构为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其建筑风格与伪满皇宫总体风貌相得益彰,墙体高低错落,屋顶青瓦与花岗岩贴面,在统一的大屋顶下,墙面合理设计不同贴砖,尽显古朴庄重。
馆内陈列着丰富多样的展品,文物资料 1020 件、历史图片 1200 余张、历史专题片 14 个、景观 40 处,它们共同拼凑出东北沦陷那十四年的苦难拼图。《勿忘九・一八 —— 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史实展览》是这里的核心展示,由阴谋篇、残暴篇、抗战篇三大板块构成。阴谋篇揭开了日本军国主义蓄意谋划、妄图侵占东北的丑恶面纱;残暴篇则用大量触目惊心的实物与照片,展现了日军在东北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累累罪行,从细菌战的残忍实验到无辜百姓的惨遭屠戮,桩桩件件都令人发指;抗战篇歌颂了中国领导东北人民奋起抵抗,以及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坚守东方战场,最终与世界人民携手夺取抗战胜利的伟大壮举。
在这里,你能看到日本制作的满洲派遣凯旋纪念圆漆盘,那上面的图案仿佛在炫耀着侵略者的 “战功”,却也成为了他们罪行的铁证;还有侵华日军细菌部队使用的病理切片机,它冰冷的机身见证了无数无辜生命被当作试验品的悲惨过往。每一件文物、每一张图片、每一段影像,都在无声地控诉着日军的暴行,也让每一位参观者深刻体会到和平的来之不易。
东北沦陷史陈列馆不仅是一座展馆,更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它免费向公众开放,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汲取历史教训,激发爱国情怀。在这里,历史不再是书本上抽象的文字,而是化作可触可感的真实记忆,警示着我们:唯有铭记历史,奋发图强,才能守护住如今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
在长春南部,有一座始建于 1907 年的南岭兵营,俗称 “南大营”。这里承载着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是长春军民英勇抗战的不朽见证。
1931 年 9 月 19 日凌晨 5 时许,日本侵略者举兵进犯东北军驻地南岭兵营。驻南大营的全体官兵面对日寇的侵略,同仇敌忾,奋起反击,给来犯日军以重创。在上有不抵抗命令、下无援军的绝境下,他们依然凭借顽强的意志和爱国情怀,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鏖战长达九个多小时。最终,南大营官兵战死二百五六十人,伤三四十人,却也击毙日军中队长仓本、大队长小笠原以下 140 多人。他们用英勇果敢的行为,捍卫了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悲怆的爱国主义壮歌。
如今,长春南大营旧址陈列馆宛如一座历史的丰碑,矗立在亚泰大街与繁荣路交会处西北。它隶属于长春博物馆,以旧址为依托,构建起图片、文献和实物相结合的陈列体系,真实再现了 “九一九” 抗战的历史过程。
踏入陈列馆,院落中央那座名为《抵抗》的雕像格外引人注目,三名中国官兵或呐喊、或冲锋、或指挥,瞬间将参观者带回到那段浴血奋战的岁月,耳畔仿佛回响着枪炮的轰鸣与战士们的怒吼。馆内陈列着 “东北军” 军用德制金属指北针、“东北军” 军用钢质便携式手电、“东北军” 军用铜质器材证章、南大营一角的照片等 200 余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和照片,每一件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生动展现着当年那场抵御外敌的悲壮之战。
这里不仅是吉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是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殿堂。它向世人诉说着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让英雄的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行,守护和平。
坐落于长春市二道区三道镇大稗子沟的长春革命烈士陵园,宛如一座庄严肃穆的历史丰碑,自 1952 年始建以来,静静守护着那些为国家、为民族英勇献身的英雄们。这里占地面积达 80 公顷,是中国较大的烈士陵园之一,集中安葬着 912 位来自早期民主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革命烈士,其中无名烈士有 524 位,朝鲜人民军烈士 79 位,另有 60 位较早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后逝世的老干部也在此安息。
走进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高耸入云的长春革命烈士纪念碑,碑高 42 米,其挺拔的身姿直插云霄,仿佛是英烈们不朽精神的具象化,冲破时空的束缚,向世人昭示着他们与天地共存的浩然正气。碑身采用穿越时空的亮剑艺术造型,不加过多文字修饰,却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想,让人不禁在心底缅怀那些为了正义与和平冲锋陷阵的英雄先烈。
纪念碑旁的长春革命烈士纪念馆,则是一座承载历史记忆的宝库。这座建筑面积达 10077.8 平方米的综合性纪念馆,造型方正稳重,外立面由不一样的尺寸的方块组成,恰似一个精心打造的容器,盛装着长春发展历史中无数英烈的热血与梦想。
馆内设有主展厅、多功能厅、冥思厅、馆藏厅、研究室等多个功能区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着英雄烈士的事迹与精神内涵。主展厅里,通过详实的史料、珍贵的文物、逼真的复原场景,生动再现了各个历史时期长春英烈们的战斗与奉献。在这里,你能看到先烈们用过的破旧、泛黄的书信、带血的军旗,它们虽静默无声,却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让参观者身临其境般感受英雄们的坚定信念与无畏勇气。
陵园中央,刘英俊勇拦惊马的铸铜雕像格外醒目。刘英俊,这位长春人民耳熟能详的英雄,在危急时刻舍生忘死,用自己的身体阻挡惊马,保护了群众的生命安全。雕像中的他,表情生动鲜活,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会开口讲述那段英勇的过往。雕像基座上,上将题写的 “刘英俊精神永放光芒” 熠熠生辉,时刻提醒着人们铭记英雄的壮举。不远处,刘英俊烈士的墓碑静静矗立,“人民的好儿子” 五个大字苍劲有力,承载着人民对他深深的敬意与无尽的思念。
多年来,长春革命烈士陵园持续加大投入,不仅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逐渐完备,还积极拓展社会功能。1998 年,投入 130 万元将市区周边散葬的烈士陵墓统一迁葬于此,让烈士们得以团聚;2000 年,200 万元专项资金助力长春革命烈士纪念馆拔地而起;2004 年,自筹 40 万元与各方携手共建吉林省首座遗体捐献者纪念碑,赋予陵园更深远的意义。环境改造方面更是成效斐然,2001 年起累计投入 1200 余万元,退耕还林、还草、还水,栽种 21 万株树木、6 万平方米草坪植被,修建 2300 延长米水库护坡,将陵园打造成生态园林景观。
这里不仅是安葬英烈的安息之所,更是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圣地。每年清明时节、烈士纪念日,社会各界群众纷纷前来,手捧鲜花,心怀敬意,在纪念碑前鞠躬默哀,祭扫烈士陵墓,寄托对先烈的哀思。许多单位也将此地作为党员入党仪式、团员入团仪式、少先队员入队仪式及成人仪式的首选举办地,让新一代在英烈的见证下,许下为祖国奋斗的庄重誓言。陵园先后举办刘英俊等 50 位长春英烈事迹展览,吸引 200 多个单位、20 万人次以上前来参观学习,年均接待活动人员 10 万人次以上,真正成为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情怀的精神摇篮。
在长春市南湖公园北门入口处,一座雄伟的长春解放纪念碑静静矗立,它宛如一位坚毅的历史守护者,承载着长春解放那段波澜壮阔的记忆。
时光回溯至解放战争时期,长春这座城市成为国共双方争夺的焦点,局势错综复杂。1948 年,东北野战军根据战略部署,对长春实施围城。城内守军负隅顽抗,导致长春陷入困境,百姓生活艰难。但英勇的战士们并未放弃,他们一方面积极开展政治攻势,争取敌军起义投诚;另一方面,在城外严密布防,阻断敌军补给线。经过数月艰苦卓绝的斗争,城内守军士气瓦解,最终,长春迎来和平解放,十万守军投诚,为东北战局的扭转立下赫赫战功。
为纪念长春解放,数千名干部、战士献出宝贵生命,长春市委、市政府决定修建此碑。1988 年 10 月 18 日,在长春解放 40 周年之际,纪念碑正式竣工落成。碑中心位于贯穿长春市新民大街轴线的延长线上,正面有彭真苍劲有力的题词 “长春解放纪念碑”,碑身背面,刻着长春市政府撰写的碑文,字里行间饱含着对烈士的深切悼念,以及对为解放、建设长春付出之人的崇高敬意。
纪念碑由主体、浮雕墙、台阶、台基等构成。台基南面中央,3 米多高、22 米宽的浮雕墙拔地而起,两侧 11 米宽的台阶错落有致,掩映在葱郁丛林中。碑体呈简洁的门形,高 30.39 米,寓意长春于 1948 年冲破枷锁、迈入新时代,其建筑规划设计独具匠心,花岗岩板饰面色彩明朗,彰显鲜明时代特征。
多年来,长春解放纪念碑吸引无数市民与游客前来缅怀先烈。每逢清明、烈士纪念日,人们手捧鲜花,在碑前默哀、鞠躬,寄托哀思。这里不仅是纪念之地,更是传承红色基因的课堂,激励着新一代铭记历史,为长春、为祖国的繁荣发展拼搏奋进,守护先辈们用热血换来的和平与幸福。
在长春市九台区东北部 50 公里处的其塔木镇,有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英烈精神的其塔木烈士陵园。它宛如一颗闪耀在时光长河中的红星,照亮了后人探寻革命先辈足迹的道路。
这座烈士陵园由烈士纪念碑、爱国主义教育馆、“三下江南” 战役纪念馆构成。烈士纪念碑坐西朝东,碑身高 19.47 米,象征着东北民主联军 1947 年在其塔木、张麻子沟、焦家岭与军队浴血奋战的那段峥嵘岁月。
碑身正面,题写的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八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碑底座四周镌刻着 “‘三下江南’战役简介”“其塔木攻坚战”“张麻子沟伏击战”“焦家岭围歼战” 等碑文,详细记载了东北民主联军在九台境内与军队惊心动魄的战斗经过。
碑底座里面,红木棺椁承载着十几位烈士的遗骨,碑的四周围栏用草白玉石制作,石栏中间镶嵌着 “战前动员”“雪地宿营”“激战五天”“人民支前”“庆祝胜利” 等 25 幅浮雕,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当年的战斗场景,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年代,真切感受到先辈们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正门北侧的爱国主义教育馆,馆名由原省人大副主任谷长春题写。馆内分 3 卷 10 章,全方位展示了中国人民在中国领导下,从民主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光辉历程,还呈现了我国近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通过丰富的图片、详实的文字资料以及珍贵的历史文物,让参观者深刻领悟到革命先辈们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以及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正门南侧的 “三下江南” 战役纪念馆,馆名由原九台县委书记、省顾问委员会主任张凤岐题写。馆内集中展示了 1947 连东北民主联军 “三下江南” 时,在九台境内的重要军事活动。陈列着当年我军战士用过的、弹药、衣物、信件等物品及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它们仿佛在默默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战斗故事。
馆内还悬挂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省、市领导以及在九台工作过的老题词,以及陵园从奠基、建设到落成庆典的活动内容,彰显着各界对这片红色圣地的敬重与关怀。此外,馆内配备 38 英寸彩电,存有全国一百个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影碟,随时可为参观者播放,进一步丰富了人们对那段历史的认知。
其塔木烈士陵园承载着厚重历史,它纪念的 “三下江南” 战役在解放战争中具有极其关键的意义。当时,东北战局错综复杂,军队妄图凭借精良装备与坚固防线占据主动。东北民主联军为打破僵局、扭转战局,毅然决然地发起 “三下江南” 战役。其塔木作为重要据点,首当其冲成为攻坚目标。在这场战役中,我军战士面临着极度严寒的天气,气温骤降至零下三四十摄氏度,滴水成冰。他们身着单薄棉衣,脚踏破旧棉鞋,却毫不退缩,在茫茫雪野中长途奔袭,迅速对敌军形成包围之势。
战斗打响后,枪炮声震耳欲聋,硝烟弥漫天际。敌军凭借坚固工事与猛烈火力负隅顽抗,我军战士则凭借顽强意志与英勇战术,冲锋陷阵、浴血奋战。在其塔木攻坚战中,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跨越冰冷壕沟,冲破层层铁丝网,与敌人展开激烈巷战;张麻子沟伏击战,我军巧妙设伏,以雷霆之势给予敌军援军沉重打击;焦家岭围歼战,将士们紧密配合,将敌军围歼于绝境之中。历经无数次惨烈战斗,我军最终取得 “三下江南” 战役的伟大胜利,为辽沈战役乃至全国解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其塔木烈士陵园不仅是缅怀、凭吊解放战争时期我军 “三下江南” 牺牲烈士的庄严场所,更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每年都有无数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怀着崇敬之心前来祭扫烈士陵墓,敬献鲜花,聆听烈士事迹,传承红色基因。在这里,人们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崇高理想与坚定信念,汲取奋进力量,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前行。
在长春,有一座令无数航空爱好者心驰神往的圣地 —— 空军航空大学航空馆。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闪耀在北国春城,承载着中国航空的辉煌与梦想。
作为东北地区唯一以航空为主题的大型展馆,空军航空大学航空馆筹建历时两年半,馆内共有五层,展示面积达 5600 平方米,分为东北老航校展区、空军航空大学展区、航空精英展区、航空航天展区。一层门厅两侧的 6 组浮雕,宛如一部部立体史书,生动记录了中国百年航空史。从冯如驾驶自制飞机冲向蓝天的勇敢尝试,到新中国成立后航空事业的蓬勃发展,每一幅浮雕都饱含着先辈们的热血与拼搏。大厅正中的巨大主题雕塑,更是象征着空军航空大学是飞行员的摇篮、将军的摇篮、英模的摇篮和航天员的摇篮,激励着无数青年投身航空报国的伟大征程。
走进二楼的东北老航校展区,12 尊人物雕塑和 4 处场景再现,将那段艰苦卓绝的创业历程鲜活地呈现在眼前。在这里,你能看到老航校人在战火纷飞中,马拉飞机、酒精代航油、千里运航材的感人场景,真切感受到他们 “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勇于献身、开拓进取” 的崇高精神。这些先辈们在物资匮乏、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对航空事业的执着追求,为新中国航空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楼的空军航空大学展区内,有长春市最大的仿真落地承重沙盘,全方位展示了航空大学的办学规模和发展目标。这里是航空大学人的情感归宿,也是培养未来蓝天骄子的摇篮。看着沙盘上精致的模型,仿佛能看到一批又一批怀揣梦想的学员在这里茁壮成长,奔赴祖国各地,守护蓝天。
四楼的航空精英展区,是一座英雄的丰碑。这里展出了中国百年来的航空英烈、航空英雄和航空英模,他们的事迹令人肃然起敬。将军栏目中,陈列着东北老航校以来从航空大学成长出来的 300 多位将军的照片与简介,他们或是在空战中指挥若定,或是在科研领域默默耕耘,为中国空军的强大立下汗马功劳。每一张照片背后,都藏着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让人不禁对这些英雄们心生敬仰。
登上五楼的航空航天科普展区,就仿佛开启了一场奇妙的太空之旅。在这里,飞行员是怎么培养的、飞机是怎么上天的、航天员是怎么培养的、航天员是怎么进入太空的,一切都有了直观的答案。太阳系景观墙营造出亦真亦幻的宇宙氛围,而航天英雄杨利伟赠与母校的神舟飞船返回舱仿制品,更是吸引着众人目光。它静静地陈列在那里,见证着中国载人航天的伟大突破,承载着中国人探索宇宙的勇气与梦想。
馆外,7000 平方米的展示区同样震撼人心。初教 - 6、歼 - 5、歼 - 6 等 8 架退役飞机整齐排列,它们虽已退役,却依旧散发着威严的气息。歼 - 5 飞机作为功勋机种,曾在抗美援朝空战中与志愿军战士并肩作战,击落敌机无数,如今它静静矗立,向人们诉说着那段热血空战的历史。两枚空对舰航空导弹昂首挺立,展示着我国强大的国防力量。
空军航空大学航空馆不仅是一座展馆,更是吉林省、长春市分别授予的 “爱国主义基地” 和 “国防教育基地”。自开馆以来,它已接待军内外参观 500 多批次,共计 1.4 万多人次,成为人类汲取航空知识、激发爱国情怀的重要场所。在这里,无论是懵懂孩童对蓝天的向往,还是热血青年的报国之志,都能找到生根发芽的土壤,为长春这座英雄之城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蓝天色彩。
在长春市二道区东站街道十委社区,有一处闪耀着时代光芒的精神殿堂 —— 谭竹青事迹展室。这里虽空间不大,却承载着一位人用近半个世纪书写的壮丽篇章。
谭竹青,这位 1931 年出生,1948 年投身革命,1975 年加入中国的杰出女性,被誉为 “小巷总理”。她扎根社区 48 年,把毕生心血都倾注在了为居民谋幸福的事业上。上任伊始,东站十委社区还是破旧不堪的 “都市里的村庄”,面临着子女入托、居民就业、出行等 “八大难”。可谭竹青没有丝毫退缩,她怀揣着 “上有国务院,下有社区办”“为官一任,就得造福一方” 的信念,带领居委会工作人员从捡砖头、挖沙子开始,白手起家。
展室内,一幅幅珍贵照片、一件件陈旧衣物、一本本荣誉证书,静静诉说着往昔。这里有她带头创办社区小吃部时用过的工具,有她走街串巷拿着的大喇叭,还有她为扩建幼儿园拆掉自家半间房的相关记录。在她的努力下,社区先后办起了 17 家企业,固定资产超 2000 万,幼儿园、养老院、卫生服务站等一应俱全,数百下岗工人实现再就业,500 多户居民住上新房,委内街巷也都铺上柏油路。
谭竹青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等 26 项国家级荣誉,她用行动诠释着人的初心与使命。来到这里,人们能深切感受到她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汲取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让这份温暖与担当在新时代继续传承。
吉林省博物院宛如一座蕴藏无尽宝藏的文化殿堂,坐落于长春市南关区永顺路 1666 号。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使命,在红色文化传承领域更是熠熠生辉。
馆内,“破晓 —— 吉林人民革命斗争史陈列” 大型展览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该展览以中华民族近代革命斗争史为基石,精心擘划为《觉醒 — 反帝反封建怒潮涌》、《雪耻 — 喋血抗日捍国土》和《解放 — 改天换地掌政权》三大篇章。穿行其间,仿若踏入时空隧道,吉林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在反帝反封建浪潮中的奋勇身姿、在党的引领下 14 年铁血抗战的坚毅面庞、为人民解放不惜抛洒热血的豪迈气魄,皆透过大量珍贵文物、实物与最新科研成果,鲜活地跃然眼前。
其中,一对翠绿色花瓶格外引人注目,它们原是 “第二交通站” 站长周建华与妻子闫庆莲的结婚纪念物。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花瓶不仅承载着二人的甜蜜爱情,更藏有与革命紧密相连的与传单,为传递情报立下汗马功劳。如今,它们静静陈列,无声诉说着那段惊心动魄的过往。还有一面 “手拧牙咬 破除障碍” 旗,它属于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七师十九团七连二排六班。1947 年 2 月 5 日的二保临江战斗,六班战士面对敌人工事,毫无惧色,用双手拧断铁丝网,用牙齿咬断绳索,破除重重阻碍,为战斗胜利奠定基石,战后被授予此旗,其承载的英勇精神直击人心。
近年来,博物院更是以 “博物馆里的思政课” 为指引,积极搭建 “实践育人共同体”。一方面热忱欢迎师生、社团走进博物馆,开启博物馆教育课程、爱国教育主题活动、研学旅行等多元探索;另一方面,主动将馆内优良历史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送进校园,开展馆校合作课程、红色宣讲等活动。同时,借助新媒体资源,精心打造博物馆云专栏,深挖思政元素,让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传得更远、更广。
吉林省博物院不仅珍藏着过去,更孕育着未来,为传承红色基因不懈奋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砥砺前行。
长春的这十大红色旅游景点,犹如一部部鲜活的史书,承载着英雄之城的热血记忆。它们见证了先辈们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
漫步在这些红色遗迹间,我们好像能与英烈们并肩同行,感受他们炽热的爱国情怀,汲取砥砺奋进的力量。这些景点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未来的期许,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让我们带着对先辈的敬仰,走进这些红色胜地,让英雄的故事代代相传。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能踏上长春这片红色热土,开启属于自身个人的心灵洗礼之旅,为长春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书写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